當前位置:中國廣告人網站--->品牌營銷欄目--->營銷案例-->詳細內容
撿到的知識——有場景的知識之一
作者:佚名 日期:2001-11-6 字體:[大] [中] [小]
-
朱錫慶
---每一種具體的商機,都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一系列偶然發(fā)生又稍縱即逝,并且不再重復出現的瑣碎事件組合中隱藏的因果關系。
---編者按:
---從生活中學知識,從生活中掘商機——相當普通的這兩句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算是老生常談了?墒钦嬲軌蜃龅绞朗露床旖詫W問的,卻未必是大多數人。自本期起,我們將陸續(xù)推出《有場景的知識》系列文章,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尋找出人們可資利用的知識和商機。
---作者朱錫慶系長沙交通學院經濟學教授,經年致力于制度經濟學研究。他的治學原則是讀事,即通過對日,F象的觀察和剖析,引申出經濟學之大道理。
---長沙的出租車是這樣計價的:3千米之內不管遠近一律收費8元,從3千米至3.9千米加1.6元,從4千米至4.9千米再加1.6元,以下類推。這種收費結構的一個問題是,出租車司機和乘客在整數千米的邊際處相互暗算。比如說,恰好在3.9千米處乘客說目的地到了,司機會順勢向前滑行一段,或者讓車輛就地打幾個轉,計程表顯出4千米就嘎然而止,他找借口說,停不住。所以有經驗的乘客就在3.8千米處叫停,寧可多走幾步,不給司機以借口。我一個朋友每天上班都打車,從家到公司恰好3.9千米,在付了幾次冤枉錢以后,他就固定在3.8千米處叫停。這樣一來每天可節(jié)省3.2元。然而,有一次他習慣性地在3.8千米處叫停,抬頭一看計程表卻是4千米。顯然,司機做了手腳。這種事情他后來又遇上多次,不同司機卻同一腔調:“盡管去投訴!”
---一位開出租車的朋友告訴我其中的奧秘,出租車司機只是使用比標準輪胎小一號的輪胎。因為出租車計程是通過一個傳感裝置把輪胎軸和讀數器相連,按轉多少圈為一千米,再把傳感裝置記錄的圈數輸入讀數器并轉換為千米數顯示。在同樣的距離之內,使用小輪胎比使用大輪胎轉的圈數多,所以在讀數器上顯示的里程要長。因為司機沒有拆過讀數器,所以不怕投訴。當然使用較標準輪胎小一號的輪胎比正常情況車輛的磨損大,但增加的收入可以使磨損忽略不計。饒有趣味的是,我在調查中還發(fā)現,干這種勾當的都是開出租車多年的“老油子”,新手沒一個會。這說明其中起作用的是經驗知識,即:與有明確目標的活動伴隨發(fā)生的副產品,在一個過程中無意間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知識。比如,出租車司機的本意并非為了獲取這類知識而干這一行,但在載客服務的過程中,卻無意中獲得了這類知識。
---在這個例子中,經驗知識與原理知識相疊合。只要事先掌握出租車計程原理,剛開車的新手也會這種勾當。所以我擔心用小輪胎會成為一種普遍使用的伎倆。原理知識是一種白背景知識,即這一類知識在不同時間和地點具有普適性(comprehensiveness)。原理知識最初也是活動的副產品,在一個過程中無意間為人所獲。但是因為具有無需背景的普適性,所以這種知識不會因不同人的不同經歷而難以傳播和傳承,并且很容易通過傳授和學習變成眾所周知的大道理(公共知識)。因為原理知識是穿越不同時空的穩(wěn)定的因果關系,所以它可遇也可求。再加之原理知識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所產生的激勵,因此這類知識的獲取,就從原來作為活動的副產品(表現為一個過程中無意的遭遇)轉變?yōu)橛幸庾R的求知活動。近代以來興起的實驗科學就是這樣的一種求知活動,以令人目眩的速度,發(fā)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因果關系。而原來在一個活動過程中無意間發(fā)現這樣一個新因果關系,卻是百年難遇的事情。因此,原理知識越來越多地由經驗知識(其他活動之無意識的副產品)變?yōu)榭茖W知識(有意識求知活動的產物)。
---盡管如此,在人類所擁有的知識中,通過有意識的求知活動獲得的科學知識,卻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知識的絕大部分依然是作為其他各類活動之副產品的經驗知識。這是因為原理知識之外還有大量因時因地而異,對背景變化極為敏感的“有關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哈耶克語),我稱它為“有場景的知識”;這類知識的特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通過有意識的求知活動來獲取它。即使可能通過有意識的求知活動獲得,那也是得不償失,所以這類知識就只能是作為其他各類活動之副產品的經驗知識存在,在各種活動過程中無意間為人所獲。因此,我又把它稱為“撿到的知識”。從另一個角度講,在活動過程中必定撿到這類伴隨活動發(fā)生的副產品。
---為了說明這類知識的特性,下面這個例子可供玩味。
---林希先生在《老天津》那本書里講了一個德國流浪漢在天津發(fā)跡的故事。流浪漢施禮德乘船從德國來到中國,從船上下來的時候,已餓了一整天,他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里轉,覓食充饑。他從狗嘴中奪下一塊肉骨頭,吃到了來中國后的第一頓飯。然后他就準備在德租界的一家小洋樓的墻角處過夜。巧的是,一小包做針線活用的針從樓上被扔下來,正好落在施禮德身旁。第二天,他帶了那包針,撿了塊木板,走出租界去玩擲針的把戲!爱敗钡囊宦暎樉驮诹四景迳,圍觀者甚眾。出乎意料的是,圍觀者問施禮德:針賣不賣?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施禮德把包內72根針以每根1角錢的價格全賣了。這7.2元讓施禮德不愁沒有飯吃,當時的天津一袋白面才兩塊錢。不過,施禮德的最大收獲是因此發(fā)現了大賺一筆的商機。他回到德租界,挨家挨戶地收購針去了。施禮德以1角錢1包的價格用剛賺到的7.2元買了72包,出了租界再以1角錢1根的價格賣給天津人,到手518.4元。一個前一天為充饑還在與狗搶骨頭的流浪漢,就這樣戲劇性地發(fā)跡了。
---這一故事啟發(fā)我們:商機原來是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一系列偶然發(fā)生又轉瞬即逝,并且不再重復出現的瑣碎事件中隱藏的因果關系。施禮德恐怕做夢也沒想到,他會在那樣一個晚上撿到那樣一包針,而且竟然還有人愿意出1角錢一根的價格向他買,然而把這一串細節(jié)聯系起來,一個使他命運發(fā)生戲劇性變化的商機就在其中。商機永不重復,盡管現在的天津不乏發(fā)財機會,你卻不可能重復施禮德的戲劇故事,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商機是如此個性化,以至必須重復上面那句話:每一種具體的商機,都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一系列偶然發(fā)生又稍縱即逝,并且不再重復出現的瑣碎事件組合中隱藏的因果關系。既然如此,每一個場景(特定瑣碎事件的組合)分別對應一種因果關系,這就是說不存在關于商機的普適性知識(白背景知識),有關商機的知識都是有場景的知識(特定瑣碎事件組合中隱藏的因果關系)。
---場景的無窮多樣性以及某一場景出現的偶然性,使得發(fā)現某一特定瑣碎事件組合(場景)所隱藏的因果關系(比如施禮德的發(fā)財機會)成為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件,又不能把所發(fā)現的某一場景中隱藏的因果關系一般化而作由此及彼的推理。這就決定了有場景的知識,不可能通過有意識的專門求知活動來獲取。同時也就意味著,有場景的知識只可能是專門求知活動之外其他各類活動無意識的副產品,人們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因某種觸動產生聯想,從而發(fā)現他所置身的場合一堆瑣碎事件中隱藏的因果關系;顒涌偸怯袌鼍暗模ɑ蛘哒f活動總是具體的,不存在不分場合的一般活動或抽象活動),因而盡管發(fā)現“一堆怎樣的瑣碎事件中隱藏一個怎樣的因果關系”是不確定的,但是活動過程必然遭遇發(fā)現。換言之,撿到什么內容的有場景的知識事先不確定,但活動過程中必定撿到有場景的知識,而且是白撿的。所以如果你一定要刻意求得這類知識,那么讓自己卷入某個活動過程,不為別的,專為求知,也可以發(fā)現點什么,不過因此獲得的這類沒有普適性的知識所具有的價值,不一定能補償獲取知識的代價。而作為其他活動無意識的副產品,知識是白撿的,獲取知識的代價為零。人們對待活動過程中無意間遭遇的發(fā)現不像猴子撿包谷撿一個丟一個,撿獲的知識積累起來就是經驗。
---經驗可比喻為折疊于腦的一本譜,記錄人的經歷:一個個場景分別對應于隱藏其中的因果關系。譜化的有場景的知識悄然作用于以后的活動過程。施禮德的發(fā)財機會換一個人不一定能捕捉到,這同他個人經歷有關。隨場景切換迅速覺察某一特定瑣碎事件組合中隱藏的因果關系,有賴于記錄的經歷中有很相似的畫面作為參考。